logo
作品信息

艺术家:

作品名:十六金符斋藏汉印

质 地:

尺 寸:尺寸不一

编 号:4537

估 价:4000000~5000000

成交价:RMB 8,625,000

十六金符斋藏汉印 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方寸乾坤——印石篆刻专场 作品号:4537 2016-06-08 15:30 B厅
备注:任书博(1918-2012),学名世朴,号朴庐,自取斋名松竹草堂。为吴湖帆、陆俨少以及其他海上名家治印无数;书法师承秦汉及晋唐诸家;绘画取法宋元,尤擅松竹,得元代柯九思、李息斋遗韵。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原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愙斋,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吴氏历任陜、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职。公务之暇,精研金石考据之学,著有《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等,又擅作大篆,振汉唐以来篆学萎靡之习。
传遍金符十六道,且留梅影四五枝
---记十六金符斋藏印遗珍
在清代的艺术史上,吴大澄的大篆书法独树一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吴大澄生活在收藏和研究商周青铜器和古印玺最为活跃的时期,且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藏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拓片制作的水平也空前提高,大规模地制作和交换青铜器铭文和古印玺拓片,为吴大澄研习篆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就是这个时期,吴大澄逐渐成为一个青铜器和古玺印的收藏大家,并将所藏辑拓成集,以传后人,为后世研学书法和篆刻提供大量的资料。篆刻艺术大家吴昌硕和黄士陵曾是吴大澄幕僚,也都以大篆入书入印,将晚清书写大篆的风气延续至二十世纪,其背后有着吴大澄极大的影响。
吴大澄历任陜、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职。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起,他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其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公务之暇,精研金石考据之学,着有《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等,又擅作大篆,振汉唐以来篆学萎靡之习。
据吴大澄自撰《愙斋自定义年谱》记载,吴大澄十四岁始学作画,十八岁学篆书。二十岁往外祖父韩崇家中就读,“时余在韩氏宝铁斋,好集金石拓本。”盖自二十岁始,吴大澄即开始留心金石。此后四十余年吴大澄与当时金石界胜流陈介祺、吴云、王懿荣、潘祖荫、莫友芝等人商讨学问,过往频繁,著述日众。吴氏将所藏之商周彝器,作《恒轩吉金录》、《愙斋集古录》,并以所藏西周愙鼎而自号“愙斋”;以所见之古文字资料,补《说文》之不足而作《说文古籀补》;以文献和古玉资料补《古玉图》之不足而作《古玉图考》;以所见之度量衡器,作《权衡度量考》;以所藏古玺二千余纽,辑成《十六金符斋印存》,遂成一代金石大家。
吴大澄也是当时著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在光绪二年(1876)五月四日致陈介祺的信中说:“藏器之精、笔墨之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吴氏所藏之周秦汉唐金铜符契计十六种,固有“十六金符斋”之得名。吴氏钟情于彝鼎和古印玺的收藏,开始收藏古玺印的准确年代,尚不可确考,但据咸丰十一年《愙斋日记》二月朔日(初一):“徐子晋来,出示汉印“张通私印”,白文甚精。”以及三月初五日与唐辛生鉴赏古官印之事,吴大澄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之前应当已经开始关注并收藏古玺印。据吴湖帆所题《十六金符斋印存》,吴大澄先将所藏古印辑成《十二金符斋印存》二册本,此时收印尚不多。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辑成《十六金符斋印存》十册本,三年后又有所增益,于1888年辑成《十六金符斋印存》十八册本和二十六册本。
足本《十六金符斋印存》(即二十六册本)共收印二千零二十一方,由黄牧甫、尹伯圆辑拓。首列战国公印,次战国私印,次战国成语印,次肖形印;再列秦汉公印,次秦汉私印、次秦汉吉语印;再列隋唐以后各类押印。由于吴大澄自身也擅长刻印,且好为“细朱文”和“白文仿汉”,所以在古印的收藏过程中,尤其注意对这两类印章的搜集。这部印谱的编排条理清晰,时代、性质判断准确,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学术与艺术水平,以至于罗振玉曾对此谱推崇备至,直到今天仍被古玺印研究者和篆刻家所珍视。
吴大澄仙去后,原十六金符斋藏印半数为其孙吴湖帆继续珍藏。作为吴大澄的嫡孙,吴湖帆很好地秉承了祖父的遗志,继家学,凭天资及后天努力,在书画上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成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书画家和书画鉴藏家之一。在吴大澄晚年,所藏玺印逐渐散出,其中多半为安庆徐士恺(即《愙斋日记》中的“徐子晋”)所得。吴大澄故后,部分藏印又被西泠印社购得。后吴湖帆继承祖父金石之好,竭力搜罗之前出让玺印,复得“十六金符斋遗印”一千余方,并于一九三五年再次编作《十六金符斋印存》十册本,题签后分赠友人。直到后来夫人潘静淑不幸早逝,吴湖帆为悼念亡妇出版《梅景书屋画集》文集,无奈出售藏印千余方,致使搜来不易的藏印又随着散去。
吴、潘两人的情感故事,至今仍让人感怀。潘静淑曾祖潘世恩为清道光时宰相,伯父潘祖荫是清末著名金石学家,清光绪时曾任清廷时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可见其门楣不俗。因潘静淑曾与吴湖帆同出名门,且二人皆有书画金石之好,可谓志趣相投,琴瑟相谐,堪称金石书画界的神仙眷侣。当年潘氏过门时,嫁资中即有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塔铭》,加上吴大澄旧藏《虞恭公碑》,因此集欧阳询四本名帖于一室,吴湖帆十分珍爱,便将家中厅堂命名为“四欧堂”。静淑30岁时,其舅潘仲午又以所藏宋刻《梅花喜神谱》相赠,吴氏馆名又有“梅景书屋”之称。吴湖帆所用鉴藏印中,有多枚刻有“吴湖帆潘静淑夫妇”文字,伉俪情深,由此可见一斑。
一九三九年,潘静淑因突发腹疾离世,吴湖帆痛不欲生,遂更名日倩,号倩庵,取奉倩伤神之意。为悼念亡妇鼓缶情深,吴湖帆要为潘氏出版文集《梅景书屋画集》而急需印刷费四千元。吴湖帆在日记中写道:“印价费四千元之巨,即以汉印千方售去,得四千元用之。”由于四千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无奈之下,吴湖帆只得将家中藏印一千余方出售,仅留下最为珍爱的四十五方汉印。一九五二年,吴湖帆将这四十五枚汉印中的二十四枚,分装两盒题赠弟子任书博先生。次年,又将剩下的二十一枚朱文印装成一盒题赠。
这四十五枚汉印中的“王基印信”白文印,颇得吴大澄、吴湖帆祖孙珍爱,吴湖帆题签特意说明:“按魏王基碑可考。”碑中王基为曹魏东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年)薨,《三国志•魏书》有传。此印文字风格为东汉晚期至三国风格,与东武侯王基或是一人。另一方“杨逵人印”,汉白文印,印文交叉读,于汉代颇少见。《诗经•周南•兔罝》有:“肃肃兔罝,施于中逵。”逵,道路也。逵人,即路人。《玉海•官制•储官》有:“魏文帝在东宫,太祖曰:‘荀公,逵人之师表’。”可知逵人在当时为固定词组,取路人、天下人之意。
从吴大澄最初一点一滴地收藏,集腋成裘达到两千余印的大观景象;从吴湖帆收罗遗印重编印谱,到无奈之下变卖出让千余方。笔者不禁发出“传遍金符十六道,且留梅影四五枝”的感慨,其间冷暖,恐怕唯有吴氏自知。
虽然世事沉浮,宝物聚散难期,但通过金石学家的代代相传,这些古印终究得以保存至今。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乐道的故事是,抗战时期大家都在逃难,只有吴湖帆捧着金条去换米芾的《多景图》。当年若不是金石学家们节衣缩食,尽力守护,恐怕这些古印早已流落他邦或者零落尘埃了吧。这一刻笔者突然明白,为何当年西泠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保存金石,功莫大焉!
如今再摩挲这四十五枚十六金符斋遗珍,仿佛与吴氏祖孙有所神交。这四十五枚印章,凝聚着前辈金石学家的心血,其流传过程,本身也是一部金石流传史。最后,我们衷心地希望这些印章能被有志之士所保藏,继续传承,隋珠入笥,光大故国。

联系我们

北京市 朝阳区 阜通东大街1号院
望京SOHO 塔1-A座-23层
电话: +86 (10) 84400975/76/77
电传: +86 (10) 84400978
邮箱: council@council.com.cn

您所关注

匡时关注全球艺术品动态,并将及时更新公司的网页 与大家分享。

您感兴趣的品类:

  • 中国书画
  • 瓷器杂项
  • 当代艺术
  • 佛教艺术
  • 珠宝尚品
您所提供的个人资料,我们将会严格保密, 仅用于回答您的问题和评论,或用于用户 资料更新. 请阅读我们的保护隐私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