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作品信息

艺术家:刘自鸣

作品名:坐女人体

质 地:布面油画

尺 寸:65×50cm

编 号:1819

估 价:300000~500000

成交价:RMB 368,000

刘自鸣 坐女人体 2019春季拍卖会 百年艺程:现当代艺术专场 作品号:1819 2019-07-13 19:00 B厅
来源
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附作品与艺术家合影。

甘泉春风:刘自鸣的人生与艺术

刘自鸣 1927 年生于云南昆明,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旅法女画家之一。她是一个不为现实功利,只求表述性情的单纯画家;是一个年幼两耳失聪,心境若水,长期耕耘,默默无闻的真实画家。其艺术风格独特,取向“朴素稚拙”,语言“单纯简约”。作品理性而意蕴深邃,平淡而富有真情。吴冠中先生曾坦然对刘自鸣说:“你比我画得好”。其油画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美展和国际性美展上获奖,代表作有:《有光影的瓶花》、《蓝色调瓶花》、《迎春花》、《山果》、《丽江老街》、《竹楼》、《巴黎伟人祠》、《庭园》、《大理三月街》等。

刘自鸣 11 岁时因患脑膜炎而双耳失聪,丧失了与人交谈的能力。这个不幸使她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与艺术结下了深厚缘分。她的母亲刘淑清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幼年教育,不愿刘自鸣因耳聋就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于是请来美术老师培养她的绘画兴趣,使她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在追求艺术理想的人生坐标中建立生活的希望和寄托。

1946 年,刘自鸣在姐姐刘自强的陪同下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先后跟随艾中信、李瑞年、叶浅予、宋步云、蒋兆和等人学习西画和水墨画。1949年,刘自鸣带着徐悲鸿先生为她写的推荐信,到法国大茅舍画院习画两年。在这里刘自鸣结识了潘玉良、熊秉明、吴冠中、赵无极等。1952 年刘自鸣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先后在纳波尼先生画室和夏白兰•米地先生画室学习。

1952-1956年间,刘自鸣的油画作品《冬天的早晨》、《庭园》、《站在镜前的人体》、《坐在椅上的人体》先后入选巴黎法兰西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刘自鸣在巴黎这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一种常人无法感受到的“境界”——在具象绘画中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其作品中透露的那种朴素与单纯深深感染、动人至深。

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的现代主义以来的写实绘画给刘自鸣以启发,她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写意”和“简洁”,其实这两点都是中国绘画所强调的重要因素。当她在法国看到欧洲人在画面上强调“写意”和“简洁”时,一下子就有了新的认识,她认识到“简洁”就是“概括”的通译词。后来,“简洁”和“写意”贯穿她一生的艺术追求。

刘自鸣的绘画题材范围较广,风景、静物、人物等都是她笔下的素材。除了画面“简洁”和“写意”之外,画的够不够深沉?是刘自鸣习惯性的追问。其作品色彩鲜而不艳,用笔洒脱随意,蕴藏着一种平淡的诗意,给人一种清新静逸、稚拙率真的感觉。她是在用自己的画笔与自然对话。在对那些植物的描绘中,流露出更丰富的情感。也许,这就是一个聋哑人内心真正的独白。

刘自鸣的生活是疏离世俗并拒绝喧嚣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过去的岁月里,美术史论界对她极少研究和关注。她只是和一些与她知心的艺术家“笔聊”。画布上,她用稚拙和简约的方式传达着她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全部感受,也用这样的方式抵抗来自外界的喧嚣。刘自鸣作画50余载,始终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或者说,她在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经营着和谐、宁静、整体和妥帖。无论是丽江集市,还是昆明街道,或者家中窗前的一盆花卉,在她的笔端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朴素、静逸的气息。这既是刘自鸣的人生态度,也是她一生画品的精神追求。


刘自鸣:静水芳心玉兰开
文/李忠翔

2014年1月18日清晨,我拨通电话向刘自鸣表妹询问自鸣的情况,回答是:自鸣已在今日凌晨1时45分走了。虽然她住进医院已有些时日,且多次病危,但这消息仍让我震惊和万分悲痛。一位德艺双馨的杰出油画家,就此转身离去。这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于我则失去了一位数十年来崇敬的良师益友。泪眼朦胧中浮现出不久前和她见面的情景:昆明市中心一幢高楼的楼房里,在一列半墙高的书箱前,安详地坐着一位老妇人,她佝偻着腰背、靠在一把柚木的老椅子中,身旁两个茶几上,堆放着高高两摞画册和书籍。桌上花瓶里,百合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们用纸笔交谈,她用双手捧起纸页,凑到离眼睛三、五厘米处吃力地阅看。静寂的室内仅有翻弄纸页发出的轻响。我凝视着眼前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心中泛起阵阵悲戚。没有想到,这一面竟是我与刘自鸣的诀别。

记忆将我拉回到半个世纪前的1963年5月,与一位朋友相约前往崇仁街3号,一幢西式洋楼拜访刘自鸣。她正在三楼作画,翻出许多油画让我们观看。那丰富而透明的色彩、潇洒而自由的线条、灵动而写意的笔触,让我一个正在学习绘画的学生大开眼界,佩服得五体投地。与刘自鸣相识就此而缘起。那时她虽然在云南美协工作,但基本不用去上班,可以成天在家画画。母亲刘淑清为她找来各种花卉、水果让她写生,还陪她去滇池畔、石林、西双版纳等地画画。在云南省的美展上,常见到她别具风格的瓶花、静物作品。

在美影室我们成为同事。从1976年她住进省文化局的大板房直到1994年,我们做了十八年的邻居,朝夕相处似一家人。自鸣每有新作,常邀我去看。“你以为怎样?”这是她的口头禅。我们只能笔谈,坦诚己见。她常有颇具深意的独特见解,这种交谈,实乃我难得的学习机会,受益匪浅。那时自鸣与吴公(刘自鸣丈夫、会数门外语的地质工程师吴锦天)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家具是她母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家具,只要单位有食堂,他们总是拿着饭盒去打饭来吃。由于在巴黎养成的习惯,下午他们会调上一壶咖啡,用小碟装上几块饼干,坐在窗前,品尝着温馨的午茶,沉浸在安详的宁静中。晚间书桌上一盏台灯,二老各坐一边读书看报。白天刘自鸣便在不到10平方米的客厅里画画,闹市的一切喧哗她都是听不到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一些知道她的艺术家,以及友人如吴冠中、方君璧、熊秉明、刘文清、詹建俊、朱乃正、袁运生等前来拜访她,观看欣赏她的画作。从1998年至1999年,在她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帮助下,我作为执行编辑,为她编辑了大八开本《刘自鸣画集》,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让更多人了解她漫长艺术生涯的艰辛,欣赏她奉献于世的高雅艺术,以作她从艺50个春秋的回顾与纪念。

岁月飞逝,一晃到了2011年,自鸣已是84岁高龄的老人。此时她有一个最大的未了心愿:毕生心血的结晶—她作品的归宿问题。她对我说,她是云南人,她要将一生的作品留在生她、养她、哺育她的故土。她将尚存手中的两千多幅油画、水墨、墨彩画、水彩、素描、速写、创作草图,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同时,她将省博物馆回馈给她的奖金中的五百万元捐赠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为扶持云南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刘自鸣对自己作品的归宿之举,可以说在云南开创了让人敬仰的先河。为此,从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应刘自鸣之邀,我参与了对她作品的清理、分类工作,两千多幅各种类型的作品,让我一饱眼福。

刘自鸣1927年出生于昆明,11岁时因患脑膜炎而致双耳失聪,母亲怕她从此浑浑噩噩度此一生,为她请来家庭教师,教习文化、英文和绘画。母亲为她请来的两位教授绘画的老师,一位是留日的工笔花鸟画大家肖士英,一位是中央大学艺术系高材生,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刘文清。他二人学贯中西,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理念,注入刘自鸣心中,成为其后来融汇东西之根。
1949年,刘自鸣带着徐悲鸿为她写的推荐信去到巴黎,先在大茅舍画院习画两年。在这里刘自鸣结识了潘玉良、熊秉明、吴冠中、赵无极等。1952年刘自鸣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巴黎七年中刘自鸣的作品《冬天的早晨》《庭园》《站在镜前的人体》《坐在椅上的人体》,先后入选巴黎法兰西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展出。此时刘自鸣已经坦然地开始走着自己的路,作品的“意象”风格已初步形成,并为巴黎艺术界所认可。

刘自鸣于1956年春天回国,在北京市文联美术工作室工作,她仍然继续画静物、瓶花和风景。其间先后有《有葡萄的静物》《有光影的瓶花》《蓝色调的瓶花》《玻璃瓶装的白花》和《民族文化宫》《大丽花与草花》等油画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日本东京国际妇女美展、三八妇女节50周年全国美展。1961年刘自鸣调回云南,在省美术家协会当专职画家。刘自鸣画了大量的瓶花、静物和风景画。她喜欢画玉兰、马蹄莲和茶花,也画一些热带水果植物。

当她感到视力的衰退后,1988年便拿起竹笔,在宣纸上作抽象、半抽象的水墨、墨彩画。竹笔在宣纸上顺逆、轻重、颤抖,竹尖剐着宣纸形成的虚点、飞白,色墨多少产生的虚实、浸渗如屋漏痕、如锥画沙的种种独特效果,成为她探索创新的形式语言,是衰年时的变法与自我超越。遗憾的是,这一努力终因视力的极度衰退而于2004年停止。

刘自鸣一生一世淡泊名利,甘于孤独与寂寞,对艺术有着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她将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艺术作品留在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留给故土与人民,这些在现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无疑是一泓流向心灵荒漠的甘泉,一股荡涤胸中尘浊的春风。

联系我们

北京市 朝阳区 阜通东大街1号院
望京SOHO 塔1-A座-23层
电话: +86 (10) 84400975/76/77
电传: +86 (10) 84400978
邮箱: council@council.com.cn

您所关注

匡时关注全球艺术品动态,并将及时更新公司的网页 与大家分享。

您感兴趣的品类:

  • 中国书画
  • 瓷器杂项
  • 当代艺术
  • 佛教艺术
  • 珠宝尚品
您所提供的个人资料,我们将会严格保密, 仅用于回答您的问题和评论,或用于用户 资料更新. 请阅读我们的保护隐私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