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作品信息

艺术家:沈曾植

作品名:诗文杂稿

质 地:纸本

尺 寸:尺寸不一

编 号:0857

估 价:300000~400000

成交价:RMB 2,070,000

沈曾植 诗文杂稿 2019春季拍卖会 畅怀——中国书法夜场 作品号:0857 2019-07-13 21:00 A厅
备注:文物商店旧藏。

沈曾植 诗文杂稿
沈曾植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司,宣统二年辞官归。清朝灭亡之后,便以遗老自居,埋头学问,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学贯中西,精通史学、佛学、边疆地理之学,著有《元秘史笺注》、《蒙古源流笺证》、《乙卯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在书法和诗词方面,也卓然成为一代大家,此次所见沈曾植手稿集珍一卷,就是展现其深厚学养的艺术珍品。
沈曾植本为学养深厚的历史学家,在写作诗歌上并不十分用心。光绪二十四年(1898),沈曾植在武昌遇到陈衍,陈告诉他,学问所研究的皆为他人、历史,与己无关,而诗歌却是自己的性情语言,而且诗歌之中可以寄托自己读书为学所体悟的哲理,如有暇日,不妨尝试作诗。这才使饱经世事的沈曾植开始了诗歌创作,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成就卓著。沈曾植与陈衍、陈三立、郑孝胥等谈诗论艺,交往密切,共同缔造了晚清最有影响力“同光体”诗派。陈衍目之为“同光体魁杰”,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则将其列为天暗星青面兽杨志。总的来讲,沈曾植诗歌的特点是“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他以自己深厚的学问融入到对于现实的体验之中,这一类的诗歌的源流,在清代可以追溯到钱谦益、顾炎武以及乾嘉时期的洪亮吉、翁方纲等人,这种独特的创作在唐宋诗派之外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一个学者的哲思、忧患一一熔铸在古典诗歌的优美形式里,保存了一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在这一卷手稿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沈曾植的诗稿,其所使用的笺纸各各不同,有的正反两面书写,有的写在他人投递的信封上,一则可见前人珍惜字纸之意,二则也可以看到沈曾植对于作诗的痴迷,几乎是随时随地的创作,这些手稿还包含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到沈氏学问涉猎之广泛、浩博。
至于沈氏的书学,更是在此卷中体现无疑,古人的手稿,往往无意于佳而佳。信手写去,一派天机,比之于应酬书作更见性情,在这些信札中,可以看到沈氏统一的硬辣奇崛风格,又可以看到由于书写时不同的情境和心情所造成的丰富变化,有时偏向流丽的帖学一路,有时则具备刚硬的北碑质感。沈氏作为一个学问家对于书法兼容并蓄,具有打通碑帖的通人之量。正是由于这种度量和眼界,才使他的书法影响到马一浮、谢无量、罗复堪、王蘧常等诸多大家,成为一代书坛“广大教化主”。
沈氏书法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利;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 在书学上,沈氏首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联系发展脉络。在实践上早年攻帖学,仿黄山谷时尚不能得势,中年学钟繇,后来穷魏碑,极章草,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曾熙曾评价沈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
王国维曾多次求教于沈曾植,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对于沈曾植推崇备至,称之为“邦家之光”。这一卷手稿,虽不能全面体现沈氏学问,但却足以使我们“见字如面”,感受一代大儒的浩然风度,也是研究沈氏平生的绝佳资料。

联系我们

北京市 朝阳区 阜通东大街1号院
望京SOHO 塔1-A座-23层
电话: +86 (10) 84400975/76/77
电传: +86 (10) 84400978
邮箱: council@council.com.cn

您所关注

匡时关注全球艺术品动态,并将及时更新公司的网页 与大家分享。

您感兴趣的品类:

  • 中国书画
  • 瓷器杂项
  • 当代艺术
  • 佛教艺术
  • 珠宝尚品
您所提供的个人资料,我们将会严格保密, 仅用于回答您的问题和评论,或用于用户 资料更新. 请阅读我们的保护隐私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