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作品信息

艺术家:

作品名:任甫藏玩款蚰耳炉

质 地:

尺 寸:口径11.5cm;重1698g

编 号:0546

估 价:800000~1000000

成交价:RMB 1,725,000

任甫藏玩款蚰耳炉 上海匡时2021年春季拍卖会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 作品号:0546 2021-07-08 下午16:30

此款为明代翰林院编修赵师尹所作,文人气息浓郁。赵师尹,明代官员。一作思尹,字任甫,号瀛松,江西九江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周延儒榜进士第三人。赵师尹于万历二十八年乡试中举,从此才名远播。殿试高中鼎甲后,授翰林院编修,赵师尹生平以廉隅自爱,清白传家。其弟赵赞化也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可谓兄弟同科。
宣炉之冠 私铸精品——明代任甫款蚰耳圈足炉赏析
自明太祖朱元璋立国,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至仁宗、宣宗两朝,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仁宣盛世”。在此背景下,适逢暹罗(今泰国)向朝廷进贡了数万斤“风磨铜”,为了改造皇室不合古制的鄙陋青铜礼器,在明宣宗亲自主持下,宣德三年(1428年)宣德炉横空出世。宣德铜开创了中国批量黄铜铸炉的先河,选料之精、工艺之严、造型之美皆为顶峰造极,不仅在中国金属工艺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地位,还迅速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古董珍玩,成为与永乐漆、景泰蓝、成化瓷共同成为彪炳后世的明代工艺精品。毋庸置疑,明清以来最为贵重的鼎彝铜器首推宣德炉。
当今收藏宣德炉,一般看其器型、皮色、款识、材质和工艺,其中器型和皮色这两项最为重要。近代收藏大家王世襄在《漫话铜炉》中指出:“历来藏家欣赏的就是简练造型和优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据此,本文分四个角度对任甫款蚰耳圈足炉进行介绍。
一、器型
宣德铜器造型洗练,线条优雅,历来为人称道。这些精美器物的诞生离不开明宣宗的专注和臣工们的才能。在整个铸造过程中,明宣宗亲自督促和决策。从《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北宋金石著作及宫内密藏的宋元名窑等成百上千种样式中,礼部和工部官员不厌其烦地精选出大雅的形制,绘成图样并说明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进呈皇帝审阅,等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皇帝满意后才允许开炉铸造。宣德帝甚至亲临现场过问工匠的生产情况,可谓全力以赴。
据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当年宣德朝臣工绘制了117种图谱,器类有鼎、炉、鹤、鬲、簋、甫、几等,以鼎和炉为主。炉类多仿制瓷器造型,少量仿商周青铜。《宣德鼎彝谱》等书所录的炉名多达20余种,以炉耳为标准可分为冲耳炉、朝冠耳炉、桥耳炉、蚰龙耳炉、戟耳炉、鱼耳炉、象耳炉、狮耳炉、无耳炉、兽耳衔环炉、盖炉等10多种式。宣德铜器以商周的青铜器及宋元名窑的经典器型为蓝本,造型自然高古典雅,纹饰简洁,多数没有花纹及繁缛的装饰。香炉亦不例外。炉身多见簋、钵、鼎、鬲等简单式样,多是左右对称,腹部垂扁,整体重心居下,给人以稳重之感。
此件任甫款蚰耳炉为标准形制的蚰耳炉,合乎法度。炉身造型可由宋瓷追溯到商周青铜器簋。平口外侈,收颈,扁圆垂腹,圈足低矮外撇,重心沉稳,古朴庄重。半环形双耳光素无纹,曲张有力,实为点睛之笔。耳上端起自颈部近口沿处,中端时拱身内收,下端落于腹部最鼓处,与腹部连成一条起伏而上、张力外显的轮廓线。耳内侧与颈部之间的留孔甚圆,与扁圆的腹部形成上下呼应之势。整个器型给人以浑圆稳重、大方刚劲之感,有高逸之风。
在诸多宣炉中,蚰耳炉地位极其显赫。《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称其“款出定瓷,式大雅”,是“诸炉之冠”。据说,当时各部大臣极力把蚰耳炉推荐给明宣宗。明宣宗得到后十分喜爱,不仅将蚰耳炉放置书房,与之朝夕为伴,还分赐给诸王府。明晚期,蚰耳炉已经从紫禁城、王府流布到市井社会。嘉靖至万历时期收藏鉴赏大家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提到“吴下宣炉其款制,首尚乳炉、鱼耳、蚰耳,以此三种皆庙堂文房之所御用也,款式典雅,朴素无文,置之几案,何妙如之。”“吴下”即吴地,江南富庶之地。
蚰耳炉,《宣德彝器图谱》称之为“蚰龙耳炉”,是其全名。“蚰”即马陆,古人称为蚿、马蚰。顾名思义,这种炉耳是拟取龙身、马蚰弯曲时的姿态。《易·系辞下》云:“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性命。人只有学会以退为进,懂得退步和忍让,才能有所成就。看似平凡无奇的蚰耳,实则潜藏韬晦之志、潜龙之象。磅礴寓意,令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二、皮色
宣德炉之所以能够成为世人争相收藏和玩赏的对象,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的皮色魅力——色彩斑斓和珠光宝气。
皮色是指宣德炉外表呈现的颜色与光泽,并非铜料本身的自然金属色泽。皮色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才能制成。为了掩盖黄铜黄金般的本色,工匠会用特制的染料对炉体进行浸润、擦拭、熏洗、烘烤等加工。经过多次的涂色与烘烤,色料会附着在炉身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入里的皮色。经过白蜡封罩,这层皮色会更加牢固,即使利刃剔刻也不易脱落。不同的染料配方及染色方式赋予宣德炉丰富的色彩效果。《宣德彝器图谱》总结的皮色有十几种,有类金色、腊茶色、藏经纸色、赤金裹银、黑漆古斑等。后人多以此为鉴别真伪宣炉的重要标准。
此件蚰耳炉通体呈栗壳色,黑黄似成熟的板栗壳。这种颜色可在明代文献找到记载,属于标准宣德炉皮色。《宣炉博论》提到:“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一也;秋葵花色,二也;栗壳色,三也。而仙桃色为最,秋葵花色次之,栗壳色则又次之耳。”刘侗《帝京景物略》卷四云:“后人评宣炉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藏经纸色为最。”
较之于皮色,宣德炉最妙之处是其光泽。项元汴认为“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明末清初冒襄《宣炉歌注》云:“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这两处优美的文字所表达内容是一致的。宣德炉的美妙之处在于表皮与炉身的光芒交融而成一种独特光泽感,“宝色在内、珠光在外”,极富神秘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后加之物,皮色会因香炉的使用频繁、受热过多等因素发生变色或脱落,并非永久不变的。以故宫旧藏的数件宣德款器物为例,经过长年的频繁使用,器表多留有烟渍、颜色灰暗、包浆过重。原来的皮色已经当然无存,甚为可惜。相比之下,出于藏家之手的宣德炉玩赏多于实用,往往皮色璀璨,令人喜悦。
此件蚰耳炉皮壳完整,包浆自然莹润,炉身有细微挪腾痕迹,应是长期赏玩之器,并被精心养护。远观其色,宝光内出,于黯淡中隐约宝光,淡雅静穆。近看可见栗壳色外皮上错落分布若干青铜锈斑,暗黄与翠绿相映成趣,彰显历经岁月犀利的浑朴之美,古意盎然。宣炉本色、五彩斑斓、珠光宝色,宣德炉这三个典型的皮色效果在此件蚰耳炉上皆有呈现,蔚然大观。
三、款识
自宣德炉诞生以来的近六百年间,宣德及仿制品上承载了丰富多样的铭文款识,构成一大文化特色。铭文款识有宣德款、年号款、字号款、人名款、斋堂款等几类。其中人名款、斋堂款数量众多,有人统计多达116种。此蚰耳炉所落“任甫藏玩”即为私款、人名款。
明清两朝以任甫为字的文人雅士颇多,此款或为明代翰林院编修赵师尹所作。赵师尹,明代官员。一作思尹,字任甫,号瀛松,江西九江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乡试中举,才名远播。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周延儒榜进士第三人。殿试高中鼎甲后,授翰林院编修。赵师尹生平以廉隅自爱,清白传家。其弟赵赞化也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可谓兄弟同科。
私款宣德炉大量出现于明代中后期,是玩赏风气盛行的写照。明初国家强盛,经济富足,社会安定,宋人的玩赏文化被重新发掘和延续。文人雅士注重闲情逸趣,除了游山玩水,对文房的摆置自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宣德炉大小适中、功能实用、形色俱佳,符合文人雅士审美意识,被誉为“文房之宝”。为了满足对宣德炉的喜爱,他们大量订制私款宣德炉,甚至像明宣宗一样身体力行地参与到铜炉的设计与铸造中。私款铜炉集当时艺术美与工艺美于一身,实为顶级之炉。由此我们也不能理解,任甫款蚰耳炉为何在造型和皮色有如此优秀上乘表现。
此件任甫款蚰耳炉的款识位于外底中央,减地阳文四字篆书。字口的顶面与字口下的地子不是同一皮色,地子有修正的痕迹,落款刀痕深峻。这些特征表明为精刻而成,不是最为普通的铸款。字形古朴方正,金石韵味甚浓,透露出刻款者篆刻功力之深,这与赵师尹的文人身份相符合,在私款中属于精致佳作。
四、材质及工艺
宣德炉形制、色泽乃至款识之精妙,归根结底在于铸造的重大变革。
首先,宣德炉的原料既不是以往的青铜,也不是普通的黄铜,而是进口的“风磨铜”。风磨铜乃黄铜,是以铜、锌为主要成分且含锌量少于50%的铜合金,纯度高于以往铜料,其颜色似上等黄金。其次,宣德炉的冶炼极为精纯。普通的铜经过五六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如同良金。而宣炉所用的铜料需要经过十二炼,至少六炼。民国鉴赏家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中写道:“宣德铜炉确有可贵之实在原因…中国从来炼铜之精者以宣德铜炉为第一,叩之成金石声,任何他器不能比拟。”再者,不同于以前的翻砂法,宣炉所采用的是精密的失蜡法。蜡模制作的泥范型腔及纹饰可做到严谨细致、平滑细腻,所铸器物没有范痕和垫片的痕迹,耳、足处也没有范土。再经过磨光和工匠的精心做色等工序,宣德炉才可宣告完成。标准的宣德炉手头分量很重,扣之响声清越,还会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光滑柔顺质感。
此炉口径11.5厘米,重1698克,形制不大,入手却厚实。按照一斤铜十二炼后剩四两精铜推算,这样一只小小的炉子至少需要损耗4.25千克黄铜,加上人力成本,不可谓不巨。摩挲时手感柔滑细腻,宛如触摸肌肤,这些触感与公认的宣德炉特征相吻合。
综上所述,这件任甫款蚰耳炉造型规整,皮色精妙,精光内敛,精工细作,铜质纯熟,质地细腻,合乎宣德炉法度。冒襄《宣炉歌注》写有“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用这首诗对此件蚰耳炉进行礼赞,也是十分恰当。
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创了后世铜香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几乎成为了铜香炉的通称。做工细、造型美、耗材贵,这使得从铸造伊始,宣德炉就十分炙手。明朝中期已有富豪、收藏家以重金求购宣德炉。明晚期,一件品相佳者动辄需耗白银数万两。在如今的古玩收藏市场上,宣德炉价值已经回归,屡创新高,居高不下。2003年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收藏的31件宣德炉,以1179.2万元的价格引发了宣德炉的市场热潮。2010年北京匡时拍卖“锦灰吉金”专场上,这一批宣德炉中的20件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达9844.8万元,平均每件492万元。诸炉之冠,蚰耳炉势必会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潘炼、张江:《近古吉金——宋元明清铜器新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2、田长浒主编:《中国铸造发展史》第1卷上,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7年。
3、李米佳:《宣德炉研究——故宫藏宣铜器的整理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
4、南炳文、曹东芳:《历代文献中的宣德炉——宣德鼎彝谱非伪书考》,《收藏家》2020年第9期。

联系我们

北京市 朝阳区 阜通东大街1号院
望京SOHO 塔1-A座-23层
电话: +86 (10) 84400975/76/77
电传: +86 (10) 84400978
邮箱: council@council.com.cn

您所关注

匡时关注全球艺术品动态,并将及时更新公司的网页 与大家分享。

您感兴趣的品类:

  • 中国书画
  • 瓷器杂项
  • 当代艺术
  • 佛教艺术
  • 珠宝尚品
您所提供的个人资料,我们将会严格保密, 仅用于回答您的问题和评论,或用于用户 资料更新. 请阅读我们的保护隐私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