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洗马图录
FU BAOSHI WASHING THE HORSE

1942年之于傅抱石和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都是个极具意义的年份。是年10月,他在重庆夫子励志社举办的个人画展“傅抱石教授国画展览会”取得空前成功,作为一代“绘画大家”的傅抱石正式登上绘画历史舞台。此前,虽在东京和南昌都举办过画展,但其个人艺术探索重心和影响仍限于“史论”。“壬午画展”的成功不仅见证了一个天才画家的横空出世,呈现了影响深远的“抱石皴”中国山水画范式,其在中国人物画方面的探索与实验,也为中国人物画创造出一种影响深远的新风貌。

  本幅《倪云林洗马之图》即作于此一时期。自题为“壬午大暑后一日”。以元代高士倪云林洗马典故入画,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白马描绘造型准确,傅二石称“实为先父精心之作”。 傅抱石大量从事人物画创作,叶宗镐先生考证,大概始于1940年12月,尽管年轻时偶尔涉及人物画创作,但傅抱石自述,他起先并不能画人物,线条薄弱,在东京时为研究中国画上的“线”的变化史开始短时间练习。1940年12月,他为中苏文化协会赴苏联主办的“中国战时绘画展览会”创作了表达厌战主题的《唐金昌绪〈春怨〉诗意图》。既是抗战后作品的首次公开亮相,也是在人物画方面的革新性尝试。

  此后两年,徜徉于巴山蜀水,籍由着对中国山水与人物画史的深入研究,傅抱石在山水画和人物画两方面表现出蓬勃的创造力。壬午画展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巴山夜雨》《云台山图卷》这样的经典山水名作,更有代表他一生重要作品的人物画作《石涛上人像》、《屈原》等。

  在这些人物画作中,傅抱石展现出对于中国千年来中国人物绘画传统的深入理解,尤其是线条的表现与掌控。作为“画家”的傅抱石甫一登台,其“人物画”的卓绝表现力即吸引了中国文艺界的目光。据黄苗子回忆,壬午画展之后,傅抱石的画名渐显,其历史人物画比山水画更为观众欣赏,倾囊争购。毫无疑问,傅抱石的人物画技法不独取法石涛、陈洪绶,作为史论大家的他实则上溯源头,遍师晋唐宋元大家,尤其于线条与施色、以及中国人物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有深刻理解。

  1957年,傅抱石将对中国中国山水与人物画的理解编辑为《山水、人物技法》一册,由上海人美出版发行,风行宇内。书中处处可见其对于中国人物绘画的真知洞见。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抗战时期,傅抱石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快速完成了风格定型。

  回到这件创作于1942年7月创作的《倪云林洗马之图》,无论是人马的造型刻画,还是神态描写,进而衣纹勾勒、设色赋彩,背景树木的写意涂抹,木凳水瓮的精工细绘,无一不显示出对唐宋人物、鞍马大家技法的娴熟掌握。而整幅作品的章法布置,气氛渲染,更是带有一种诗意,将倪高士的博雅高尚的精神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借古喻今一直是中国人物绘画的一条重要传统。1940年代的抗战大后方,文艺界热烈争论的也是文艺如何为抗战服务,鼓舞民族士气。值此当时,中国画能否担负此一职责,也一直备受质疑。傅抱石的杰出之处,在于其从实践上给予了肯定回答。

傅抱石(1904-1965) 洗马图

纸本立轴 1942年作

款识:倪云林洗马之图。壬午大暑后一日,抱石试拟。
钤印:傅、抱石画课、抱石入蜀后作、新谕
鉴藏印:三石轩
备注:1.傅二石题边跋。
2.萧平题签条。
FU BAOSHI WASHING THE HORSE
Hanging scroll, paper 1942
48.5×59.5 cm 19 1/8×23 3/8 in 约2.6平尺
RMB: 6,000,000-8,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