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世骏(1695-1773)梅花诗卷
HANG SHIJUN THE POEM OF PLUM BLOSSOM

月精鞍辔,天赐横行。 弧兵战戢,氛埃廓清。 太中大夫参知政事 太子宾客同提举编修 开国公何梦然题。 「题本幅」 宣和二年三月休日, 宋右丞郭忠恕笔意。 「款识」 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 「签条」 一件难得的宋画番骑图 《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赏析 薄松年 我国北方广漠的草原,古代有不少游牧民族生活其间,特别在五代以后,契丹等族的领地扩张到长城以内的广大地区,和中原政权时战时和,胡汉民族间的接触和交流更为密切。他们的生活和形象也在绘画中得到表现,从唐末起“番族”成为富有特色的专门的题材,现存宋人摹本《四猎骑图》便是属于此类作品。 《四猎骑图》原藏清宫,《石渠宝笈》第六卷著录,绢本设色,表现边地民族行猎中的情景,画家并未简单地画其驰马打猎,而是别出心裁地表现人物行猎中的种种神情仪态。开卷一人正执弓缆辔骑马而行,他兴致勃勃地仰面前视正奔向猎场,第二骑贮立于青鬃马旁,一手架鹰,另手作调理之状,作着猎前的准备,马的驯服与人物注视猎鹰的眼神表现的颇精妙入微。第三骑绘猎手骑在马上仰望天空若在搜寻猎物。马四肢直挺作静止态,人物胡须、皮帽上的红缨及马之鬃尾均在风中飘拂,取得静中有动的效果,从而加强了画面的生动性。第四骑的马上挂着猎得的黄羊等物,猎手手拿箭杆检视,若在准备下一次捕猎活动,那一眼睁一眼闭的的神情及马猎后疲惫之状刻画的令人击掌叫绝。全卷由四拼绢片组成,可知原来应为册页,后来改裱成卷,然就现状感觉而论,仿佛四骑在同一广阔之荒野上行动,扩大了空间,行猎过程随着时间的流动逐一在画面上呈现,从这一点看改造是成功的。 此图画风质朴,描绘细腻,设色古雅,形象服饰均表现地一丝不苟,呈现出鲜明地宋画风范,但在线描和渲染上犹可见临摹的形迹。画中无款,仅在开卷处题有“宣和二年三月休日宋右丞郭忠恕笔意”十六字。按郭氏生活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在后周及宋初曾任国子书学博士、国子监主簿。他学问广博,通文字学,擅书法,尤精绘画,以山水界画最为擅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雪霁江行图》,上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应是可靠的真迹,但画风与此图不类,画史文献上从未见记载其番骑类作品,且郭亦未任过右丞等高职。从题材画风分析,此图却未必与郭忠恕有任何关涉,假托其名是为了提高此画的身价,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手段。但这并不损害此画之价值,五代两宋之际番骑是画坛上新兴起的题材,据画史记载精于此道的画家仅有数人,如契丹族之胡瓌、李赞华,曾在北方边地区生活的王仁寿、张戡、高益等。其中最为突出者为契丹人李赞华,原名耶律突欲,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子,曾随其父征服渤海国,被任命为东丹王。后因受其弟耶律德光(辽太宗)排挤渡海投奔后唐,赐名李赞华。他精通汉文化,专门擅画边地民族人物,“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逐年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宣和画谱、番族》),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当时“凡北边防戍及榷易商人,尝得赞华之画,工甚精致,至京师,人多以金帛质之”(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可见其受到人们的称誉并在中原流传,宋(宣和画谱》著录收藏作品十五幅,亦皆为表现游猎题材。此画写边地民族架鹰策马行猎情状,画中人物“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无疑皆为贵人酋长身份,精美的鞍鞯服饰被真实而具体的描画出来。从中可见到李赞华番骑艺术在宋画中的流风余韵。南宋时与女真建立的的金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后期受到蒙古武力的严重威胁,在出使及边地贸易中民族间交往联系更为频繁,也从中对其生活有着更多的了解,此画所绘边地人物并非同一民族,应出于南宋时期画家手笔,画中形象地记录了边地民族的生活情状,画风严谨,其衣冠器械,均可按图而考,具有相当历史价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宋人画《骑士猎归图》册页一方,曾托名赵伯骕,系南宋佚名画家的作品,绘画水平颇高,画中人马形象与此卷之第四骑悉同,可见系出于同一祖本,只是缺其它三图,亦可显示此种番骑图为当时收藏家所珍视。此一时期表现番骑的绘画作品遗留至今数量甚少,所以此画颇值得重视。 《四猎图卷》在南宋末年经何梦然收藏,画卷上题有“月精鞍辔,天赐横行。弧兵战戢,氛埃廓清。太中大夫参知政事太子宾客同提举编修开国公何梦然”字样。据《宋史理宗纪》载景定二年(1261)“冬三月丙午,以何梦然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则何氏题字收藏当在此以后,当时宋蒙战争已处于相当紧张状态,由于贾似道的专权误国及朝廷的腐败无能,在此以后仅十余年临安即被元兵攻陷,南宋政权覆亡。此后画卷长期流落民间,至清代乾隆年间始收入宫廷,画上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印章,乾隆时曾诏命丁观鹤临摹,(丁氏摹本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宋人摹四猎骑图》于1922年被溥仪以赏赐溥杰名义盗运出宫,后流往国外,颠沛七十余年后又重回祖国,也是非常庆幸的事。 51 诸升万竿烟雨图 ZHU SHENG?BAMBOO AND STONE 诸升(昇),字日如,号曦庵,仁和(今杭州)人。擅长墨竹,兼善山水,知名于时。《图绘宝鉴续纂》谓其墨竹“下笔潇洒不繁,横斜曲直,背向各分。至于山石水口,布列纵横,雨压风邂,不独肖其形似也。”今见其墨竹作品,多为绢本,寻丈巨幅,笔迹劲力,气势开张。 此则纸本手卷,为坊间少见。所画山石间,飞瀑流泉,丛篁簇列,参差掩映,青翠宜人。而布局谨严,笔法规整,深浅浓淡,前后分明,较之大幅作品剑拔弩张之势,显得从容不迫而温文尔雅,为其晚年佳作。 诸升生卒年,向无明确记载。此幅款署“己巳冬日写于墨纵堂。七十三叟诸升”,钤白文“诸升之印”,朱文“日如”方印,与故宫博物院款署丁卯年七十一所作《竹石图》,和中央美术学院藏款署辛未年七十五所作《竹石图》相一致,以此推之,当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即1617年,年逾75岁。可订正《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作生于1618年、逾73岁之误。 —摘自《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选集》,第149页,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914

杭世骏(1695-1773)梅花诗卷

纸本手卷 1732年作

款识:1.从来梅花之咏不下千百,前人描写亦殆尽矣,余何须更赘一辞第,其中犹有未尽者,不得不为梅一表章之。昔濂溪周子作爱莲说,以莲为君子,以菊为隐逸,而独不及梅,岂以梅之品为不及莲与菊耶,余谓彼既以为莲为君子,则当以梅为圣人。彼既以菊为隐逸,则当以梅为神仙。何也,盖梅有冰霜之操,而又有兰桂之香;有风月之姿,而又有烟霞之性;有山林之品,而又有鼎鼐之才。爱之不加,弃之不损;玉骨冰肌,遗世独立。立巌霜而不改,处深谷以犹香。置之百卉业中,无有及其清高。恬淡藴藉,风流才守兼优。穷途一致者,谓非花中之圣与仙而何,虽兰为王者之香,桂为月中之品,竹为孤高之士,松为苦节之臣,皆当在弟子之列,又安得不奉以为师乎。独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千古传为佳话。虽属侮托之词,而揆之吾心,究觉点污仙子,狎侮圣人。倘梅有知,未必不笑,其妄且诞也。我今以兰为反,必以梅为师;以竹为贤,必以梅为圣;以菊为隐,必以梅为仙;以牡丹为王,必以梅子相,緃云私相品题,谅亦谬为虚誉,后有作者当不易吾言矣。窃思古来高人达士,有号称五柳者,有堂名三槐者,皆爱其物而即以署其名。而余也,薄官京邸,寂发湖山,安得茅屋数椽,遍种名花,俾寒香四面缭绕,日与二三知己把酒赋诗,即呼余为爱梅主人,不一大快事乎?因成全韵诗百六十首,率书存稿并画一枝于巻端,自叙其大略云尔。秦亭山民世骏书。
2.壬子之冬日,闽中校士归家居,无以消寒,作全韵梅花诗以遣兴,録存奉似同社诸君子。堇浦杭世骏初稿。
钤印:1.禅心侠骨、堇浦、大宗
2.堇浦、道古堂书画印、杭世骏印鉴藏印:程伯奋珍藏印、双宋楼、程可庵书画记、宝宋室、林熊光印、朗庵所得精品、朗庵审定书画记、朗庵秘玩、林朗庵鉴藏印、米彰洋书画记、某鹤家风、可庵珍秘、李、嘉端、郑盦珍赏、岚石山房、米彰洋之印、景苏室(2次)
题签:杭堇浦梅花诗画逸品。丙辰(1916)岁寒,长尾甲。
钤印:雨山
著录:1.《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清》P336,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2.《澄怀堂书画目录·卷八》P8-9,澄怀堂(日本),昭和六年(1932年)。
备注:1.长尾甲、程伯奋题跋。
2.程伯奋、何惠鉴、林朗庵旧藏。
HANG SHIJUN THE POEM OF PLUM BLOSSOM
Hand scroll, paper 1732
本幅:26×133 cm 10 1/4×52 3/8 in 约3.1平尺
29.5×537 cm 11 5/8×211 3/8 in 约14.3平尺
题跋:29.5×79 cm 11 5/8×31 1/8 in 约2.1平尺
RMB: 1,300,000-1,500,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