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远公和尚观马图

任伯年一生不断进行各种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同时也不断接受艺术市场和艺术界的检验。他将写意水墨画为代表的文人画传统与色彩艳丽、气氛热烈的民间美术有机结合,又适当地融入了某些西方艺术观念和技艺,从而导致自己的艺术产品鲜明感人的审美个性,最终树立了清而不浮,丽而不媚,雅而不傲,俗而不鄙的独特风格。

  此幅《远公和尚观马图》画家并不局限于图解,他选取了较为独特的视角描绘这一场景,主人公远远的站在石板路上,白马在芭蕉树下若隐若现。画中人物出现了全身,他手持折扇,背依阑干修竹,仿佛正思量着白马的优劣。画面的线条遒劲有力,造型严谨又生动,夸张而不失人物形象的真实感,技法上虽有陈老莲的影子,但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显示任伯年写真求的功底,形象逼真、传神。在画面结构处理上,画家主要利用线的疏密对比这一因素来进行强调,重新组合排列,利用长线与短线、直线与曲线、繁线与简线等对比,整幅画即单纯,又具有丰富的变化,即轻快明亮,又具有朴厚率真之感。此图虽然用线甚多,但能以密丽的双勾竹叶和重染的芭蕉树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所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在芭蕉树的渲染上注意了树的立体感,流露了西洋画的特点。在色彩与线条的使用上,画家在同一中求对比。芭蕉树与主人公统一在或深或浅的灰黄色中,主人公鞋子的深蓝色又与芭蕉树叶石青色相比衬,互映互补,鲜明艳丽,山石的皱法与人物的描法统一于用线,但山石皴法充满运动感,人物线描流利而平直,又造成了动静、繁减的对比,所以主体人物倍觉突出,其专注之神真是呼之欲出,从中不难看到作品付出的良苦用心。不管任伯年出于状物的心态还是有意识制造画境,传达给我们以激活的笔墨形势和生动的画面效果,又合乎民间时尚的某种祝愿心境。无论是构思还是构图和画面的处理都己脱离了前人的窠臼。

  对于所绘之物,任伯年不是生硬地搬用西画,而是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吸取了西画的优点,使中国画的造型更加丰满充实。任伯年有其他画家不具备的西方写实的造型能力,还有其他西方画家所不具备的形象简括力。中国用线的形式意趣和夸张、变形等东方意味,任伯年这种立足于中国艺术自身基础的融合中西之法的绘画,令中国人物耳目一新。

  本幅不具画题,如今取名源自陈之初署签,其称“远公和尚”乃指晋代高僧慧远。他好学,通六经,尤善老庄。太元中,立精舍于庐山,与宗炳等结白莲社念佛。卜居卅余年,足不出山,送客以虎溪为界。历代绘画有以“白莲社图”或“虎溪三笑”为题,但未知“观马”之典故。惟现藏上海博物馆,任氏写于一八七六年的《支遁爱马图》,题材取意及画中人物描绘上,俱与本幅相类。主角支遁,晋代僧人,字道林,世称支公,河南陈留人。隐居余杭山,年廿五出家。他善草隶,好畜马,或谓非入道者所宜,但他云“贫道爱其神骏”,爱马之痴,溢于言表。伯年入画也取意在此。

任伯年(1840-1896) 远公和尚观马图

纸本立轴 1890年作

款识:詠南仁兄大人之属即正。光绪庚寅夏六月上浣,山阴任颐伯年甫写于海上。
钤印:任伯年、山阴任颐
鉴藏印:大墨草堂鉴藏
展览:“任伯年、徐悲鸿精品特展”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82年12月。
出版:《雄狮美术》(陈之初藏任伯年徐悲鸿精品展特辑)P71,1982年。
著录:1.《任伯年年谱、论文、珍存、作品》P98,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2.《任伯年绘画作品图录》(下集)P348,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3.《名家翰墨》P102,香港翰墨轩出版公司,1992年4月。
   4.《名家翰墨》P52,香港翰墨轩出版公司,1992年5月。
   5.《任伯年全集》(第六卷)P123,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备注:1.陈之初题签条。
   2. 陈之初旧藏。陈之初(1911-1983),原名兆藩,号香雪斋主,潮安人。出身于新加坡,经营土产、树胶,以胡椒最为大宗,有“胡椒大王”之美誉。嗜好文物,收藏甚丰,又称“东南亚最大收藏家”。
REN BONIAN THE MONK
Hanging scroll, paper dated 1890
150.5×66 cm 59 1/4×26 in 约8.9平尺

估价:RMB 1,500,000-1,800,000
成交价:RMB 8,165,000

匡时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