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 隶书录《晋书》句
YI BINGSHOU CALLIGRAPHY IN CURSIVE SCRIPT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种审美特质,独立存在于二王帖学体系之外,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才能理解它的份量。这一类的作品自觉地摒去了小情小调的抒写,而以无比强大的内心铸造出“责任、担当、雄强、刚毅”等书法品格,有如黄钟大吕,有如华岳高峰,振聋发聩,荡涤心灵。此一脉书风,胎息于钟鼎,形成于汉魏,经颜鲁公、黄山谷、傅山等书法大家的自觉追求,至清中期的伊秉绶达到顶峰,令人叹为观止。伊秉绶《录晋书》二幅,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伊秉绶(1751—1815),字组似、墨卿,号默庵,福建汀洲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隶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伊之为官,以“廉吏善政”著称。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馆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伊秉绶去世后,扬州人仰其懿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东坡、王世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在学问和艺术上,伊秉绶得到纪晓岚和刘墉的亲授,天赋加勤奋,使伊秉绶很快有了诗、书、画“三绝”的美誉。然而伊秉绶痴痴以求的东西,似乎还在更为高远之处。谢章铤《睹棋山庄诗话》载:“墨卿每 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焦遁《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从现存的秉绶墨迹中可以看到,伊公临写的《衡方碑》(《伊秉绶书法大观》第193页)、《张迁碑》(《大观》第76页)、《裴嶔纪功碑》(《大观》第77页)、《韩仁碑》(《大观》第79页)、《受禅碑》(《大观》第66页)、《五凤等字刻石》(《大观》第135页)都能深得精神气魄,可见其用功之深。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 驰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成熟期的伊秉绶隶书,方严、奇肆、宽博、恣纵,气势恢宏,愈大愈壮。1987年,我第一次看到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法自学丛帖(篆隶)》第1019页的伊秉绶《录晋书》“饮酒石余,著韦衣,入山 泽,为渔猎事”等字,精神为之一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视觉冲击力这么强劲的作品。此作隶书运笔如帚,横涂竖抹,略无疑滞。点画如高山坠石,雄浑磊落,动人心魄。“为”、“渔”等字的结构,像高城大殿,直逼眼球。伊秉绶学刘墉而得其浑厚,学鲁公而得其刚正,学汉隶而得其静穆高古,最后脱胎换骨,独树一帜,创立了这种富含精神力量的伊氏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上奇峰耸立。沙孟海先生说伊秉绶“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这正是伊氏隶书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伊秉绶(1754-1815) 隶书录《晋书》句

纸本立轴

释文: 为郡股肱,正色立朝。忠贞效于三魏。刘毅传。饮酒石余,著韦衣。入山泽,为渔猎事。魏舒传。
钤印:墨卿(二次)
展览:
1.“中国明清书画展”,日本BSN新泻美术馆,1969年。
2.“日中书法之传承,谦慎书道会展70回记念”,东京美 术俱乐部,2008年3月13至22日。
出版:
1. 《中国明清书道展》, 日本B S N 新泻美术馆, 昭和 四十四年(1969年),第26页,图版40。
2. 《日中书法之传承》,日本谦慎书道会,2008年,第76 至77页,图版56。
3. 《明清の书》P168-169,日本书芸院,昭和五十一年 (1977年)。
4.《清伊秉绶墨迹选》,上海书店,1985年。
5. 《书法自学从帖—篆隶(下册)》P1019-1025,上 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6. 《国外所藏书法精品丛书—清伊秉绶墨迹选》P10- 2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7. 《中国历代名家墨迹精粹-清伊秉绶》P7-13,上海人 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8. 《中国书法家全集•伊秉绶》P12-13,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6年。
9. 《清伊秉绶书法大观》P81-82,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年。
10.《清伊秉绶作品集》,二玄社,1970年。


YI BINGSHOU CALLIGRAPHY IN CURSIVE SCRIPT
Hanging scroll, paper
66.5×41 cm×2 26 1/8×153/4×2 in 约2.4平尺
RMB: 3,000,000-3,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