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 行书《宴月》诗
YONG ZHENG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作为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者,史学界对雍正其人的评论大多限于其政治上的功过得失,然而就其艺术上的修养与造诣来说,其在清朝帝王中是十分突出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雍正时期的宫廷艺术成就上,更多体现在他的书法成就上。此幅作品是其即位以后所作,是其经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已进入成熟阶段的代表之作。
此幅作品为雍正行书《宴月》诗,其总体表现文雅遒劲,格调非凡,有帝王凌驾雄强的气派。用笔跌宕起伏,用墨酣畅淋漓,气脉一贯,兼有二王的灵秀,晋唐的古朴,以及董其昌的逸气,畅朗娴熟,宽缀自然,风格独特。在此幅作品中,雍正将其书法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雄伟的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章法上,明快疏朗,飘逸散淡,疏简深厚,利用简远的外在形式表现,将结字的美感与行间布局时的空白形成有与无的强烈对比,虽在短小的尺牍之间,也能造成纵横千里的势态,既所谓“劲利取势,虚合取韵”。其用笔偏于中锋,提笔立定精神,收笔干净利落,虚合相济,笔与笔之间,有仰俯,有牵丝,有顾盼,有反折,有驰张,动与静,正与欹,藏与露,方与圆,融为一炉。其运笔稳健流畅,搅动四周,面面俱到,形成楞侧的起伏线条,有
一种龙游蛇动的王者姿态。其线条细劲,圆润,挺拔,娇美而不柔媚,矫健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骨骼清秀,强健质朴。其结字,厚实而不肥腻,秀丽之中寓于圆润。点画之间,结构凝敛,缺少涩味,寓神韵与笔墨之中,行笔看似心随意走,却皆在法度之内。其字清宛挺秀,线条明丽劲爽,圆转婉丽,墨法上浓淡均匀,轻重相宜,烘托出神韵雅致,气势流荡的整体章法。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在《清朝全史》中评论雍正书法说,雍正书法,有才有气,不类王者笔迹,田忠彦在《浅说清代盛世帝王书
法》中亦写道,雍正书法与康熙、乾隆相比,康熙的字逸美,雍正的字放达,乾隆的字甜丽,相比之下,雍正的字更为舒展,意趣表达则更为自然,可谓中肯。
雍正帝(1678-1735) 行书《宴月》诗
绢本立轴
作为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者,史学界对雍正其人的评论大多限于其政治上的功过得失,然而就其艺术上的修养与造诣来说,其在清朝帝王中是十分突出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雍正时期的宫廷艺术成就上,更多体现在他的书法成就上。此幅作品是其即位以后所作,是其经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已进入成熟阶段的代表之作。
此幅作品为雍正行书《宴月》诗,其总体表现文雅遒劲,格调非凡,有帝王凌驾雄强的气派。用笔跌宕起伏,用墨酣畅淋漓,气脉一贯,兼有二王的灵秀,晋唐的古朴,以及董其昌的逸气,畅朗娴熟,宽缀自然,风格独特。在此幅作品中,雍正将其书法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雄伟的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章法上,明快疏朗,飘逸散淡,疏简深厚,利用简远的外在形
式表现,将结字的美感与行间布局时的空白形成有与无的强烈对比,虽在短小的尺牍之间,也能造成纵横千里的势态,既所谓“劲利取势,虚合取韵”。其用笔偏于中锋,提笔立定精神,收笔干净利落,虚合相济,笔与笔之间,有仰俯,有牵丝,有顾盼,有反折,有驰张,动与静,正与欹,藏与露,方与圆,融为一炉。其运笔稳健流畅,搅动四周,面面俱到,形成楞侧的起伏线条,有一种龙游蛇动的王者姿态。其线条细劲,圆润,挺拔,娇美而不柔媚,矫健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骨骼清秀,强健质朴。其结字,厚实而不肥腻,秀丽之中寓于圆润。点画之间,结构凝敛,缺少涩味,寓神韵与笔墨之中,行笔看似心随意走,却皆在法度之内。其字清宛挺秀,线条明丽劲爽,圆转婉丽,墨法上浓淡均匀,轻重相宜,烘托出神韵雅致,气势流荡的整体章法。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在《清朝全史》中评论雍正书法说,雍正书法,有才有气,不类王者笔迹,田忠彦在《浅说清代盛世帝王书法》中亦写道,雍正书法与康熙、乾隆相比,康熙的字逸美,雍正的字放达,乾隆的字甜丽,相比之下,雍正的字更为舒展,意趣表达则更为自然,可谓中肯。
款识:宴月旧作。
钤印:朝乾夕惕、雍正宸翰、为君难
雍正帝(1678-1735) 行书《宴月》诗
绢本立轴
款识:宴月旧作。
钤印:朝乾夕惕、雍正宸翰、为君难
YONG ZHENG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Hanging scroll,thin silk
129.5×61 cm 51×24 in 约7.1平尺
RMB: 400,000-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