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 驯服黄河
HE HAIXIA TAMING THE YELLOW RIVER

尽管在画坛早有声名,但何海霞在中国美术界奠定宗师地位,则要到1954年他迁居西安之后,与西北画坛的两位闯将赵望云、石鲁结为艺术上的知音,共同开创“长安画派”。1962年,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在京举办“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展,反响强烈,何海霞、石鲁、赵望云由此被誉为“长安三杰”。

  评论界认为,三杰中,赵望云以简约淡远、浑厚朴实、虚实相生见长;石鲁以狂、放、简、奇而为一代宗师;何海霞则把青绿加浅绛泼墨写意,再加上雄健的铁线描与大胆险峻的构图立于不败之地。他的作品骨体坚凝,意象雄奇,具有独特风貌。

  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千百年来养育了华夏儿女,但在历史上,也多次因洪水泛滥,而给沿河两岸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灾难。治理黄河是中国历朝历代以来主政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毛泽东在1952年与1953年出京视察黄河,极其重视黄河决口频繁、灾害严重的治理工作,发动群众修好堤、修好坝。《驯服黄河》表现的就是众志成城、修堤筑坝之事,何海霞通过对建设工地描写,表现了轰轰烈烈社会主义大建设的宏大场景,饱含着画家欣喜激动的真挚感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5 0年代末~6 0年代初正是何海霞形成自身艺术风格的关键时期。而这幅《驯服黄河》则为此一时期的代表作,呈现的是中国当时的黄河治理工程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

  新中国建立后,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1955年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黄河水利的综合开发决议》,黄河治理几千年来迎来根本治理的契机。远景计划计划从青海省龙羊峡以下到入海口之间共修建46座高低不等的拦河坝,使黄河成为一条“梯河”,并在重要处配建发电站,从根本上变“水害”为“水利”。1957年,黄河上第一座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

  此图反映的正是这一历史伟业进行中的宏大场面。画作中,何海峡将远景虚化,呈现出一幅滔滔河水天上来的气势。沿途堤坝则以双对角布局,间以铁线描,浓淡墨涂抹和浅绛施色相结合,构造出雄浑博大的黄土山川。

  自然景观的雄浑映衬的是人类的伟大。画面正中,画家以开合细腻的笔法,营造出大桥、机车、众多房屋与千军万马的施工队伍,将如火如荼的搭桥、建坝等建设工作表现的淋漓尽致,气势磅礴,显示出在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面对自然灾害,人定胜天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概。

  画面充分显示了何海霞精湛的写生功力与传统的国画笔墨技巧,并将其在此一时期,《西坡烟雨》、《宝成铁路》、《华山图》、《黄河禹门》等重要作品所呈现的出的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浑厚华滋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以一个新的高度,使观者感受到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奋发不止的精神面貌,由此生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此作原为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展览作品,并赴前苏联参加展览,后历经多次权威出版,10月6日-10月9日,何海霞这一作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中国部分作品展览,并于12月26日在莫斯科展出。这是何海霞一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何海霞(1908-1998) 驯服黄河

纸本镜心

款识:驯服黄河。何海霞写。
钤印:何海霞印
展览:1.“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莫斯科,1958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59年。
出版:1.《人民日报》第八版,1958年10月13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展品目录》,1959年。
3.《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海霞》P21,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4.《何海霞现代山水画》P26,天津杨柳青画社2001年。
5.《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何海霞》P83,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6.《何海霞画集》P30,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7.《何海霞写意山水作品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
8.《世纪海霞·纪念何海霞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何海霞全集》P55,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9.《世纪海霞·纪念何海霞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何海霞艺术年谱》P102,文物出版社,2008年。
HE HAIXIA TAMING THE YELLOW RIVER
Mounted and framed,paper
168×81 cm 66×31 3/4 in 约12.5平尺
RMB: 5,000,000-6,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