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 楷书《陈情表》
ZHU YUNMING
CALLIGRAPHY IN REGULAR SCRIPT

史载祝允明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弘治五年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正德九年,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在岭南五年,后升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正德十四年年称病还乡。他的仕途与他的祖辈和儿子来说,都相差甚远,实际上他是一个不得意的文人。他和唐寅等人意气相投,玩世狂放。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 “吴中四才子”。晚年,他喜独居作诗文,崇尚魏晋风流和禅宗,生活更加放浪形骸而不乐拘检,甚至玩世不恭,在吴门派中,他算最具有文人特质的一位。书
祝允明父为徐有贞女婿,自己又是李应祯之婿,祖父祝颢为进士,曾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相信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受到多方面的熏染。《明史.文苑传》称其“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传世祝允明的书法,以草书居多,楷书不多见,而大楷尤其难得。此件楷书《陈情表》是一件祝允明大字楷书的扛鼎之作,其书模拟颜鲁公,或许是因为所写文章乃千古至文,所以用了这种最为端严的书体。其实祝允明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所以此作在颜鲁公的基础上,又不时看得到笔画中《黄庭经》书风的影响。
王文治跋此卷云:“祝京兆楷书最佳,然极难得,至大楷书则尤难。此书规仿鲁公,而平日所习钟法时时流露,其古雅之致,令人深玩。……”邵松年跋云:“京兆大楷殊不多觏,此卷颜筋柳骨,复参北碑风味,足征书家无所不能。”都对此卷作了极高的赞誉,而关于此卷的流传,也有一段有趣的传奇。
1981年,谢稚柳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时,藏家王南屏向他提出要把《王文公文集》和《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捐献给上海博物馆,但有个条件,他在上海家中收藏的大批明清字画要允许200件出境。谢稚柳认为这个要求不高,可以按这个条件进行。后来事情按此计划进行,而此幅祝允明手卷便在二百件明清字画之中。此卷既收录于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中,又在1996年佳士得拍卖与王南屏部分藏品一同释出,来历清晰,传承有序。

※838

祝允明(1460-1526) 楷书《陈情表》

纸本手卷

款识:太原祝允明书。
钤印:枝山祝氏、吴下阿明
鉴藏印:鲍孝子次孙、淮阴鲍氏收藏、水山宝赏、松年所藏、赵光远印
题签:祝京兆真书陈情表。
引首:祝京兆真书陈情表。丹徒王文治书首。钤印:王文治印、曾经沧海、柿叶山房
题跋:1.丹徒王文治观并记,乾隆丙午。钤印:王文治印、曾经沧海
2.丙辰暮春,息盦老人识。钤印:东陵后裔
备注:1.王文治题引首。
2.王文治、邵松年题跋。邵松年(1848-1923),字伯英,号息盫,江苏常熟人。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工小楷,能画,笔墨嫺雅,为时人所好。
3.鲍桂生、王南屏旧藏。鲍桂生(清),字小山,江苏淮阴人。道光年间举人,历任山西永城道、山东济宁道等职。著有《津门诗钞》、《燕南赵北诗钞》。王南屏(1924-1985),号玉斋,香港著名收藏家、鉴赏家。早年在沪跟随叶恭绰先生收藏书画,并得到大收藏家庞莱臣的指点。后迁居香港,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收藏组织敏求精舍的会员。晚年定居美国。19世纪八十年代曾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王安石书《楞严经卷》,米芾书《向太后挽词》等巨作。
4.《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编号588祝允明钤印第10方“枝山祝氏”取自本幅作品,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791、795。
ZHU YUNMING CALLIGRAPHY IN REGULAR SCRIPT
Hand scroll, paper
引首:34×72 cm 13 3/8×28 3/8 in 约2.2平尺
本幅:33×410 cm 13×161 3/8 in 约12.2平尺
题跋:33×55 cm 13×21 5/8 in 约1.6平尺
RMB: 3,000,000-3,500,000


匡时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