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中国画家之一,尤其擅长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手法来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此幅《民族大团结》可谓凝聚了黄胄绘画品质中的诸多精华,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黄胄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民族大团结》,整幅画面保持了一气呵成的气势,糅粗犷、泼辣的速写线条于国画用笔之中,既保持了速写中的鲜活与激情,又加强了水墨语言的表现性,增强了笔墨的张力,使画面飞动而热烈。 整幅画共有四十多位人物形象。从服饰上,能辨识出这些人物中有维吾尔族、彝族、苗族、瑶族、侗族等人物。画面人物众多,但主次分明,主角是位于最前方的三位跳新疆舞的少女和老人,旁边有弹琴者、鼓手、吹唢呐和笛子的几位热情洋溢的伴奏者。优美的舞姿和音乐吸引了各民族兄弟姐妹,他们或盘坐、或站立、或鼓掌、或交谈,陶醉其中,展现了和乐融融的氛围。黄胄在这幅作品中对细节和动态的精确把握,使这一舞蹈场面具有了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黄胄擅长描绘新疆舞蹈少女,对画面前方的两位新疆少女妙曼的舞姿的刻画就展示了他高超的绘画技法。姑娘的表情刻画得很生动,神态热情奔放而又天真纯洁。眼神和手的动作、身体的转向以及头发、衣裙都画得极具动感。身穿粉色衣服的女孩正扭动身体,手腕优雅的舒展开来;另一位身着青绿色衣服的少女的舞姿正呈现收敛姿态,两人一张一弛,形成很好的动态呼应关系。那身着红袍的老者以矫健的舞姿穿梭于两位少女之中,刚柔相济,非常和谐。
黄胄笔下的人物充盈着野性的矫健,是对传统审美标准的反叛。黄胄笔下的人物多热情奔放、乐观进取,反映了黄胄乐观的理想主义情怀。这幅《民族大团结》所描写的维族少女全身充溢着活泼的生命力,一改传统中国画中对于女性或端庄娴雅或婉约秀媚的描绘模式,抒发了黄胄对现实中的边疆风情、边疆人民的热爱之情,谱写了一曲嘹亮的爱的赞歌。从黄胄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从普通劳动人民和朴素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到的诗意的美感。他常说:"一个画家离开了对生活的爱,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结束了。"黄胄人物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激情充溢、大气磅礴。黄胄的《民族大团结》创作于1982年。八十年代,黄胄以"必攻不守"的精神迎来了创作生涯的高峰时期,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等重要国务活动场所创作了三百来件有关民族题材的作品。《民族大团结》的画面气魄来自于改革开放之初昂扬的民族自信心和奋发向上的时代面貌,来自于边疆的壮美辽阔和少数民族的豪迈气质,同时也来自于黄胄乐观爽朗的性格、蓬勃激越的生命力、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以及对水墨艺术语言熟练的创造性把握。
在当代画家中,能把少数民族的人物刻画得那么生动的画家实在不多见。黄胄能创作出这幅巨作,不仅源于他对少数民族的深厚感情,也与他多年来在民族地区的采风生活分不开。对他艺术生命影响至深的是1948年随赵望云到西北写生。新疆的民族风情、黄泛区的人民苦难,拨动了黄胄的艺术之弦。1949年,黄胄又入伍到西北军区从事战士读物美术工作。广泛地接触和深入的认识,成为黄胄新疆题材地来源。黄胄画了大量速写,仅在新疆和田画的速写就达千幅之多。他对新疆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所以在创作中能熟练地驾驭各种歌舞场面,并能牢牢抓住人物特征,捕捉人物刹那间最具表现力的的神态动作,以此来展现人物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胄的人物画以线造型,但他使用的线不是传统绘画中的"十八描"的程式化的线条,而是流畅、有力甚至疾厉的线,是轻松活泼、随心所欲的线。在人物面部、手部等一些关键部位,画家用笔果断、明确。同时,画家又借鉴了传统笔法中的虚实、疏密、聚散、呼应等技巧,使这些线条看似草草而就,其实却是虚实有致、繁简得当,很有韵律感与节奏感。黄胄作品中的"速写"特色也让很多人欣赏。冯远指出:"他强化了速写的表现性,不以一笔一墨一线的精致为求取目标,而寻求笔、墨、线交替使用所显现的丰实感觉。看似不经意的复线、废线、甚至败笔,实则有意为之,尤其对于多人物组合和群像场面的整体把握十分有益。复线恰到好处地大量使用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黄胄画风的泼辣与强悍。"
黄胄在绘画中多用复线,正是由于线条的反复,才造成一种特别的韵味,好像音乐中的和声,显得丰富、厚重而和谐,因此,增加了线条的表现力。黄胄在这幅画中通过对复线的娴熟使用,增强了画面的张力,墨、线交融,线条纷披,使整个画面气势逼人、韵味十足,呈现出丰实酣畅的艺术效果。黄胄的用色也很大胆,把那些鲜明、单纯的色彩与墨色配置起来,强烈艳丽,产生较强的视觉扩张感,既有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观念。 黄胄为推动当代美术的发展、开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边疆,勤奋作画,从上世纪50年代的《苹果花开的时候》、《洪荒风雪》、《赶集》,到七八十年代的《百驴图》、《风雪夜归人》、《送粮人》,在丰厚的生活根基上,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是国内最早突破蒋徐体系的人物画家。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曾为纪念周恩来绘制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传世之作。黄胄的艺术实践为当代美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广的影响。
黄胄是一位意志力极强的人,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坎坷,他总是把痛苦深藏在心中,把欢乐留给欣赏者。1979年8月病情初愈,他就在医生陪伴下第五次去新疆访问、写生。黄胄既重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力求造型的准确,然而,他最重视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对象。他通过长期的写生练习强化了对生活的感受,加强了对对象的理解,从而能够准确地捕捉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瞬,从而表现了对象的精神特征。 在黄胄之前的人物画家,已经尝试过传统技法与西方写实技巧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各种途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徐悲鸿等,他们的成功和不足,成为黄胄借鉴和选择的基础。黄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但他从赵望云那里接受了深入生活作大量速写的创作观念和绘画基本功。速写成为黄胄品味和试验水墨语言的桥梁,他的速写不是以形体、光影、质量感取胜,而是以神态、动势取胜,以恣肆飞动的线条取胜,这样,黄胄使他的画面具有线条流动的韵律感,一种轻快、有力而又有一点随机性的韵律。黄胄强化了写实人物画中水墨语言的表现性,这种表现性的基础是线的轻重徐疾流动变化。 黄胄的作品,手法简练、概括,去掉了许多繁琐的细节,弱化了明暗和体积感,突出了人物的生动性和笔墨的自由流畅,弥补了严格写实给水墨人物画带来的弊端。黄胄对当时画坛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使笔和墨活了起来,使笔和墨的独立价值大为提高。他以炽热的情感、奔放的线条、活泼的人物,为画坛吹进了一阵强烈的春风。他那灵动的笔墨、充满动感的人物造型、生动而饱满的构图、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使人耳目一新,对当时画坛的僵化现象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这给当时的人物画家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使人们看到一个新天地,为水墨人物画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黄胄(1925-1997) 民族大团结
纸本镜心 1982年作
款识:一九八二年黄胄画。
钤印:黄胄、蠡县梁氏
出版:1、《翰海十周年纪念册·书画卷》P48,文物出版社,2004年。
2、《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近现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作品集》P80-81,西安曲江美术馆,2009年。
展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近现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西安曲江
美术馆,2009年。
HUANG ZHOU THE GREAT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Mounted and framed, paper dated 1982
143.5×270 cm 56 1/2×106 1/4 in 约34.9平尺
RMB: 22,000,000-3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