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林和靖赏梅图

傅抱石的人物画受到当时日本画坛盛行的历史画风的影响,二十世纪初期,日本画流行历史画题材,除了日本的源流风物外,就是以中国古代故实逸事作绘画题材。这渊源于中日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当时即有横山大观、菱田春草、竹内棲凤、富岗铁斋、桥本关雪等盛行,画面题材含盖《屈原》、《五柳先生》、《老子》、《林和靖》、《苏李决别》、《王昭君》等。

此幅《林和靖赏梅图》作于1943年。1943年的4月2日,罗寄梅夫妇即将西行,傅抱石与李可染、高龙生、张文元等好友聚会于金刚坡司徒乔的画室"双羽轩",作《林和靖》一幅以志高洁。 《林和靖赏梅图》是傅抱石在金刚坡时期典型的人物佳作。重庆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他融汇传统而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貌。傅抱石是写意高手,他用线用笔意到即止,潇洒俊逸,大气磅礴。傅抱石的人物画构图大胆、简练,笔下的人物全是表现诗词歌赋中气节高尚、情操古逸、性情潇洒的文人逸士,皆神情毕现、气质非凡。

《林和靖赏梅图》取材传统典故,写高树浓阴中的庭院书斋,高士林和靖在赏梅。图中布局严谨,左方老松横伸而出,枝叶茂密,与棕榈树两者如犄角相峙,画面自生均衡之势。一株梅花树亭亭玉立,梅花似初绽,有妩媚之态,又不失高洁。书斋门开,一高士立在台阶前,凝神于绽放的梅花。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事实上,此幅《林和靖赏梅图》连同傅抱石其他画作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精神的象征,保留了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隐逸精神和自我精神操守。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影响而又能脱变运用,用笔洗炼,着重气韵,自成一格。傅抱石先生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先生一生景仰石涛,此画正追求其枯湿并用,大胆施以水墨的作风。《林和靖赏梅图》苍莽淋漓、浑然大气中寓精妙之思,堪为佳构。

金刚坡是抗战时期傅抱石来重庆后寄居的地方,朝夕于斯长达七年之久,浑朴的巴山蜀水滋润了他的笔墨,使他在不惑之年就完成了画风的转变和风格的定型。此幅《林和靖赏梅图》体现了傅抱石四十年代中期笔下屡见处理手法。此画用破笔散锋入纸,笔尖、笔肚、笔根同时作用,快速地横涂竖抹,循环往复,浓淡互破,虚实相生,又以饱和而充足的水分,大块面地用墨衍色,使之水乳交融,生机勃勃,元气淋漓。

傅抱石(1904-1965) 林和靖赏梅图

纸本立轴 1943年作

款识:癸未七月东川写。抱石。
钤印:傅、抱石大利、其命维新
出版:1、《长流艺闻No.20》封底,长流艺闻杂志社,1992年。
      2、《震古烁今-长流廿五周年特展》P92,长流艺闻杂志社,1998年。
      3、《长流艺闻 NO.100》封面,长流艺闻杂志社,1998年。
      4、《长流艺闻 NO.117》P26,长流艺闻杂志社,2000年。
      5、《中国近现代彩墨名家精选集》P136,长流美术馆,2011年。
      6、《长流艺闻 NO.242》封底,长流艺闻杂志社,2011年。
展览:1、"震古烁今—长流廿五周年特展"(台北)长流美术馆,1998年。
      2、"五千年巅峰—中国近现代彩墨名家大展"(台北)长流美术馆,2011年。
FU BAOSHI LIN HEJING ENJOYING PLUM BLOSSOM
Hanging scroll, paper dated 1943
105×55.5 cm 41 3/8×21 5/8 in 约5.2平尺
RMB: 15,000,000-20,000,000
105×55.5 cm 41 3/8×21 5/8 in 约5.2平尺

RMB: 15,000,000-20,000,000

匡时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