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草原牧歌
草原牧歌是关山月东北写生的序曲,古老燕云之地荡涤着纯粹的灵魂。草原牧歌是关山月为数不多的创作精品之一。
关山月倡导的写生为主的"新"中国画,不仅把以往贵族式的殿堂艺术走入平民百姓,让中国画这一古老传统第一次面对最为底层的大众,同时也拓展了中国画的新的审美范畴和题材范围,从"为什么画"、"怎么画"等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上,对中国画做出了全新的审视和阐释。
1935年是关氏人生与艺术的重要转折点, 他遇到了岭南画派开创者之一的高剑父,成为入室弟子。高氏在参加民主革命过程中. 感到变革之必要,于是借鉴近代日本美术经验. 扛起了"新"中国画运动 的旗帜。其主旨就是以画笔表现现实。新国画的题材,是不限定的不一定要写豆棚瓜架、剩水残山及空林中崎岖的古道,未尝不可画康庄大道、马路、公路、铁路。这些绘画思想无疑是非常超前和进步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艺术观念,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高氏弟子的绘画思想。此时的关山月开始确立并践行着乃师的艺术主张。
关山月曾远赴青海塔尔寺写生,直到1944年春才回到成都。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关山月在重庆举办写生画展。画作中除敦煌临摹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西部民族风情写生作品。时任国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多次观摩这批作品,大为赞叹。一口气写就六首绝句,题在关氏一幅代表作"塞外驼铃"的诗堂上:塞上风沙接目黄,骆驼天际阵成行。铃声道尽人间味,胜彼名山着佛堂。画道革新当破稚,民间形式贵求真,境非真处即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题曰:关君山月有志于画道革新,侧重画材酌挹民间生活,而一以写生之法出之,成绩斐然。
1961年6月,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安排下,关山月与傅抱石联袂前往东北三省进行为期近四个月的旅行 写生。他们一路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陪同,先后抵达长春、吉林、延吉、长白山、哈尔滨、牡丹江、镜泊湖、沈阳、抚顺、鞍山、旅顺、大连等地,行程四千多里,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工矿企业, 深深地被壮丽的东北风光所感动,并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歌颂新时代的主题注入画幅之中。
在长白山麓,关山月完成了《长白山天池》、《山雨初晴》、《长白林区》等, 以俯瞰视角展现了长白山林海苍茫的景象。从长白山到镜泊湖,从松花湖到牡丹江,从鞍山千朵莲花山到旅顺海滨浴场,从吉林丰满水电站到大连老虎滩渔港,从抚顺西露天煤矿到鞍山钢铁厂,满腔热情的关山月一路走一路画,勾写了大量写生画稿,创作作品数十幅。举办艺术观摩会或座谈会十余次,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博得了广泛赞誉。东北写生激发了关山月莫大的创作激情,他娴熟利用多种技法,将山水实景和社会主 义建设场面有机结合。
以后关山月时时忆起这段经历。画面中笔墨粗辣,山石突兀,林区巨嶂千干,密密匝匝。将自然和社会两种题材的结合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