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宾虹-阳朔纪游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五十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七十岁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
《阳朔纪游》以浅青绿画法绘制,设色雅逸,温润蕴籍,令人娱目养眼。画面气势恢弘,开阔大度。远山近水,层峦迭嶂,亭台茅舍,错落有致。崇峦灵秀,草木茂盛,湖水涟涟。江上孤舟一叶,更显飘渺。亭台楼阁隐现于崖侧溪畔,意境郁勃澹宕。画面内容丰富,但并不给人以拥塞的挤迫感,反而于重厚之中,由于墨法的变化看到了空灵透明之处。
画面布局简繁有度,疏密适当,上部留白恰到好处,更觉天高云淡,意境深远。画面上山川树木,大都由长短笔触的皴法和浓淡干湿大小各异的墨点,看似无序却有致地点缀成形。山体、植被的深黑,一方面昭示着大地植物的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也让留白出来的山道、房屋显的更为醒目。诚如潘天寿先生所言:“黄先生把传统的技法和真实的山水的精神在画面上结合的更为融洽,达到神化”,做到了“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法”。更充分、更真实、更简练地表现了山水的精神气韵。
《阳朔纪游》为黄宾虹八十五岁时的集大成之作,展示了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对山水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但他不是为游而游,而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式黄宾虹的“游”,不仅用眼游,更用心“游”,心乃天目,也是眼睛。黄宾虹眼中的山水,心里的快乐,此刻已经幻化纸上,那种对真山真水的真切感受,籍助丹青水墨的表现更令人心向往之!这幅画在黄宾虹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为其妙笔无疑,之大之精,也属倾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