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 天山薄暮
ZHAO WANGYUN THE GRAZING

赵望云一生坚持“画自己身临其境的景物”,所以写生画成为他艺术原创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40年代,在其定居西安之后,曾多次深入天山、祁连一带写生,创作了大量表现大西北的农牧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画作。这一时期也是赵望云艺术的转折时期,他告别以前以人物速写为主的写生通讯式的创作模式,转而对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进行真挚持久的史诗般描绘,以画家的独特形式,以艺术的手法对大西北奇崛的山水、纯朴的农牧民进行了深入的描绘。1943年夏,赵望云与关山月夫妇、张振铎一行四人奔赴河西走廊、祈连山一带,开始了他第二次的西北旅行写生活动。1944年春,回到西安后的赵望云根据自此的写生画了很多有关西北民族风情的作品,《天山薄暮》便是其中之一。 画面表现了天山脚下的草原族牧民族在暮霭沉沉的傍晚时分,正赶着羊群将回到居住的廒包。活泼的孩童、不听话的羊群、远处正在归家的人都增强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前景的女人明朗的面部、转折的衣纹被刻画的一丝不苟、工致秀丽,而远处牵住羊角的孩子、树木间错落的廒包则以简笔信手勾勒,虚实在对比之间体现出赵望云扎实的基本功力。羊只或黑或白、或卧或奔、或左顾或右盼都在寥寥数笔之下表现的有致而生动。在墨线勾勒物象轮廓的基础,施以淡彩,秀丽之感跃然纸上,既有传统之朴实,又有现代之新奇,这正是赵望云“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思想的体现,正是这思想解决了中国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问题。 著名作家老舍1944年在谈到赵望云作品的时候曾说:“赵望云先生以十数年的努力,做到了把现代人物放到中国山水画里面,而并不显得不调谐,这是很大的功绩。……我们细看他的作品,他很会着色,很会用墨,也相当会构图。”这几句简单纯朴的话语,恰当地道出了赵望云的绘画成就和特点。

※828

赵望云(1906-1977) 天山薄暮

纸本镜心 1944年作

款识:天山薄暮。卅三年春月写于长安。赵望云。
钤印:赵望云画、束鹿人出版:《赵望云研究文集(下卷)》P765,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ZHAO WANGYUN THE GRAZING
Mounted and framed, paper 1944
164.5×92 cm 64 3/4×36 1/4 in约13.6平尺
RMB: 5,000,000-6,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