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高士醉琴图

这是一张格调极高的作品,高士抚琴一脉晋人韵致,其晋人洒脱不羁的飘逸韵致笔底尽泄。其人物开脸气息高古,细观人物面部的神情却不复轻松,众贤的表情平淡看似未喜未忧,而眼神却是暗淡的,带出几多神伤。傅氏的人物不媚、不漂亮,招牌式的表情是"冷漠",这冷漠的背后,是作者本身丰富内心世界的挣扎冲突与哀痛。

为追求画面高古气息,傅抱石参用了顾恺之的构图匹配方法,尤其是在画上描绘铜炉,更是不多见,给人一种高古之气。远处是一座大屏风,素面无纹,是抱石以大笔写就。高士坐于一张席上,面前是一把古琴,旁边置一炉。席与屏风相呼应,也是水墨不着色,简洁明了。而画面中着重刻画的是静坐的高士,此时眼睛正凝重的望着远方。"精而不流于刻画,表面虽似静态,但满含动意,不愧为杰作",用这段话来评价这张画中的主人翁,正合画意。画中人是谁,因抱石没有点明,也没有特别的配景,想来只是他笔下众多的"古人"之一。人物衣纹劲健飘逸,色彩淡雅,明净高洁。也能从中看出他对顾恺之与陈老莲的融会贯通。 "往往醉后"是傅抱石一枚著名的印章,往往醉后见天真,傅抱石认为自己画的最好的作品往往是醉后挥笔而就,只有对自己得意的作品才会钤上"往往醉后"这枚印章。可见这是一件傅抱石的铭心之作。 傅抱石笔法独特,从而使其形式创造突破了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念,突破了超然世外的道家意味,描绘的古人既不失古意,又有现代的特性。他在传统美学观念上建立起来的造型方法与笔墨技巧塑造出了具有高古风格的人物。其人物画注重气韵传神,用笔凝练,成自家面貌,而成为20世纪画坛的一座高峰。

傅抱石(1904-1965) 高士醉琴图

纸本立轴

款识:仲祖先生惠赏即乞政教。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傅抱石。
钤印:抱石私印、新谕、往往醉后
题签:傅抱石先生高士醉琴图真迹妙品。萧平。钤印:戈父、萧平
备注:萧平先生题签条。
来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资深教授旧藏,该教授曾作为中美交流学者80年代执教于北京大学。
FU BAOSHI HERMIT AND ZITHER
Mounted and framed, paper
66.5×28 cm 26 1/8×11 in 约1.7平尺

RMB: 3,500,000-4,000,000

匡时多媒体